人物简介:刘岩林,现任拉斯维加斯官网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高级细胞生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碳氮营养信号调控植物细胞生长与适应分子机制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Developmental Cell、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7项,并兼任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和《西北植物学报》青年编委。
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室里,一个伏案观察的身影,透过仪器,从一个小小细胞的分裂、生长、自噬过程中,探索属于生命科学的奥秘。
好奇驱动 科研领航
谈及选择植物碳氮营养平衡作为研究方向的初衷,刘岩林回忆道:“始萌于好奇,求索于科研,造福于社会。”硕士研究生时期,就读于兰州大学的刘岩林,在进行操作性实验时,偶然接触到细胞自噬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好奇,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在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刘岩林发现,细胞自噬可以被自身营养不足诱导,为弥补营养物质短缺和维持内环境稳态,机体需要通过自噬的方式,降解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并回收利用它们。然而,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代谢和再循环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为继续探索这一过程,刘岩林选择前往中国科学院跟随熊延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发现植物机体的健康生长,与碳、氮两种营养的平衡紧密相关。并将此作为突破口,深入探究碳、氮营养对植物机体的调节机制。
2022年,在校任职五年的刘岩林,紧跟“碳中和”和“营养高效”时事热点,正式组建了植物碳氮营养与细胞适应性实验室,以植物碳氮营养信号调控细胞生长发育新组分鉴定和功能解析、植物碳氮营养胁迫与细胞适应性机制解析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作为研究生导师,刘岩林带领硕士、博士研究生团队继续深入碳氮平衡机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过程发现——植物体对碳氮营养供给的响应,始终坚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原则,从而调控植物生长状态。针对以上现象,刘岩林以分子调控网络为切入点,发现植物碳氮平衡机制不仅能够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来加速植物机体对碳的固定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够调节植物根系对土壤或水系中无机氮的吸收利用,以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滥用和环境污染。“碳氮平衡这一主题,是时代所趋,是研究所向,作为科研学者,求索、挖掘、攻破其中蕴含的关键机理,才能提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理论基础。”刘岩林如是说。
科研路漫,并非一片坦途。如今,碳氮平衡研究领域尚处起步阶段,突破关键机理的路径亦道阻且长。为不断检验现有理论成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刘岩林所在实验室专门成立试验小组,以拟南芥和水稻作为实验对象,搭建碳氮平衡研究体系,对碳氮平衡信号传递机制进行深入解析。
“创新是基础科研的核心,发现新的东西,创造新的知识,是基础科研的价值所在。”回顾漫长的研究历程,刘岩林认为,科研道路最困难的在于其原创性——如何在保证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十一年以来,从经费投入到文章发表再到核心突破,刘岩林及其团队将耐心、恒心刻进骨子里。好在,有志者事竟成——近年来,参与碳氮营养信号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子被挖掘和验证,让十余载潜心钻研,开花结果。“折腾、再折腾,推翻、再迭代,或许外人看起来枯燥、乏味,但这就是科研的魅力,一种富有挑战性的魅力。”刘岩林笑着说。
融学于乐 春风化雨
在植物生长室进行拟南芥表型观察和分析
“人类是如何利用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从一张白纸到把它填满,其过程才是科学所展现给大家的,也是最内核的东西。”在教学中,刘岩林致力于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塑造学生对科学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框架。
作为课程讲师,在授课过程中,刘岩林善于将思维导图及课本知识以具有启发性和故事性的方式讲述。“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能够更简单化地去理解记忆。”刘岩林如是说。他将复杂枯燥的知识嵌入活灵活现的人物和故事中,再通过环环勾勒,使孤立的知识点得以串联起来。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张田分享道:“刘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记忆深刻的是,他将细胞自噬现象由发现到研究历程层层剥离,更加简单化地为我们展现出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实验智慧。”刘岩林将科研的思维运用到教学中,他会想象自己就是这个科学问题的研究者。接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学生阐述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过程,拉进学生与科研的距离,使得学生更简单地去吸纳、关注知识本身。他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点,而是研究过程的实验思路和各种精妙的设计。
对于《基因工程》与《高级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刘岩林更是采用讲座式教学法,并围绕多个精心设计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他将自己在植物碳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科研动态融入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让学生们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魅力的探索之旅。在刘岩林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框架,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建构之中。同时,他也积极倡导实践育人的理念,鼓励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亲身体验科研的酸甜苦辣,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设更多可能。
谈及科研与教学,刘岩林表示,科研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深刻的洞见,而教学则激发了科研的灵感与反思。他也坦言:“二者在形式上或许有所不同,但在促进知识创新、培育未来人才的共同目标上却是高度一致的。”
求真务实 躬行致远
在植物超净台上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当你足够热爱科研,你就不会觉得它是一个负担,也不会有平衡科研与生活的烦恼。”对于科研,他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热爱。而张田也说道:“刘岩林老师对科研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们,激发了我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在深耕个人科研领域的同时,刘岩林还积极投身于科研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目前,他兼任Scientific Reports 和《西北植物学报》的编委,在编审工作的实践中,刘岩林收获良多,不仅接触到前沿学术的文献,同时对文章发表的标准、规范也有了衡量。他也在科研交流中积极践行,通过参与各类会议、论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切磋,他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刘岩林深知,科研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成果。
“在生活中,我也始终保持着积极探索生活、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刘岩林亦师亦友地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他乐于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无论是课堂上的疑问、科研中的难题,还是课外的兴趣爱好,都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根据我们的兴趣和方向努力打开一个个未知的盒子,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此外,在社交领域中,他与学生也相处得融洽,经常组织或参加学生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张田分享道。课堂之上,刘岩林是教师,求真务实,与学生一同在科研的道路上奋斗着;课堂之外,刘岩林亦是朋友,谈生活、讲趣事,做学生生活上的向导。
刘岩林表示,“因为自己越研究,会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越往前走,会发现未知的问题越多。”对此,他希望在未来,继续努力攀登科研高峰,在碳氮的学问上,不局限于基础研究,更能突破实践的瓶颈,让碳氮的成果真正落地。